以人民为中心,提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气神”——蚌埠学院积极开展“集中走访帮扶月”活动
发布时间: 2020-07-24 浏览次数: 443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根据省选派协调办《关于开展选派帮扶单位“集中走访帮扶月”活动的通知》(皖选派电明字﹝2020﹞2号)文件要求和蚌埠学院有关精神,蚌埠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陈囯龙亲自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集中走访帮扶月”“五个一”工作,委派文学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于7月20-22日开展了此项工作。21日党总支书记程志龙带领副书记夏春晓、总支秘书蒋晟、团总支书记毛星懿、教工支部书记潘兰香和6名学生代表不顾危险在严重的洪涝灾害发生期间来到蒙城县楚村镇富达新村深入开展“集中走访帮扶月”活动。

开展一次调研。程志龙、夏春晓等一行人调研走访了在富达新村的扶贫专干谭永春书记、村“两委”委员、小学教师等人,在富达新村书记于士柱等人协助下,召开了党员群众座谈会,了解蚌埠学院帮扶责任落实情况,选派的帮扶干部谭永春同志到村任职以来的工作现实表现,充分征求“两委”委员、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村民们认为蚌埠学院的帮扶任务落实好,多年来持续关注帮扶富达新村,和蚌埠学院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调研交流中村民们一致认为谭永春同志不辞辛苦,坚守岗位,经常放弃休息时间特别是周末回家团聚的时间为村民服务,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心中装着百姓,不怕脏不怕累,执着坚守,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西楼”的寂寞,和村民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亲人。村民们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希望蚌埠学院继续加大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脱贫攻坚扶上马再送一程。如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问题,乡村小学教师的培训问题等,双方就后续支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洽谈。通过调研交流进一步帮助我们理清了帮扶的思路,抓实工作举措。

宣讲一次党课。程志龙同志带领文教学院教工支部的党员代表和富达新村的党员们同上一堂党课。首先,程志龙同志带领党员们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其次,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富达新村抗击疫情影响、巩固脱贫成效、衔接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又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脱真贫”“真脱贫”“守底”“有为”“稳”“进”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解读和阐释,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压实责任,提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气神”,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办好一件实事。蚌埠学院计划继续发挥高校优势,坚持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组织蒙城籍学生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持续关注留守儿童,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状况等方面给予关注、关心、关爱;组织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对村小学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争取资源对村民进行果蔬种植方面的技术培训等。将扶贫、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让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更好地体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作用和价值。

进行一次家访。7月20日,程志龙、夏春晓、毛星懿等到选派帮扶干部谭永春同志家慰问家属,对他们为脱贫攻坚的付出表示感谢,同时了解并帮助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让谭永春在扶贫道路上没有后顾之忧。21日在富达新村程志龙又专程前往宿舍看望谭永春,和他进行交流,体验艰苦生活,利用个人心理学专长对他进行心理辅导,进一步提升了谭永春同志扶贫工作的精气神。

开展一次志愿服务。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传温暖。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7月21日蚌埠学院师生一行11人来到富达新村丁海小学和部分师生交流,看望留守儿童送去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并在游戏互动、促膝谈心中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

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程志龙等一行人又在第一书记谭永春的带领下来到建档立卡村民家中进行探望,给他送去了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参观了肉鸽饲养的脱贫项目,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帮助身体残疾的村民整理环境卫生,鼓励他自强不息扶贫扶志,在奋斗中绽放“幸福花”。

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行动能力,创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环境,程志龙带队在积极开展“集中走访帮扶月”活动的同时,又和明星企业安徽正方农业科技公司签订了蚌埠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服务社会、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和场所,并就蚌埠学院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进行了初步协商。

这次走访活动加深并提升了教师和学生对国家扶贫政策的理解深度和认同高度,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了蒙城县楚村镇富达新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村民和师生一致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常态化、制度化,促进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和有效。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作出新的贡献。(撰稿: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