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膺担当励青春,社会实践展风采——文学与教育学院圆满完成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国巍发布时间:2024-07-30浏览次数:11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昂扬的斗志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响应号召,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围绕红色文化、乡村振兴、邻里和谐、爱心支教、理论宣讲、走访调研等内容集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山河画境,榴福杜郢

7月6日12日,文学与教育学院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石榴园绘振兴图”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了2023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蚌埠市禹会区杜郢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石榴园种植基地,化身代言人,为杜郢村石榴量身打造了一部石榴兴农宣传片。通过抖音直播宣传助农增收,用流量赋能杜郢村石榴产业发展,提高杜郢村石榴知名度和曝光度,让农产品插上“云翅膀”。

探寻改革先锋,传承小岗精神

“以藤为谋,振兴于农”17名团队成员来到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来到匠心葡萄园基地,观察葡萄品种、体验采摘葡萄,并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市场信息、营销策略等建议,助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销量。参观了北大荒集团500亩小岗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了解到示范田使用智能设备以及运用了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最后,团队成员前往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村委会副主任、严岗党支部书记崔正学和小岗村“大包干”十八位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并参观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领悟了沈浩同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态度,重温了“沈浩精神”,体悟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访聚长淮卫镇,共绘乡村画卷

“‘长’发展,‘淮’新农,‘卫’文化”发展成就观察团前往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董琬如老师的带领下,观察团成员参观了长淮卫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实践所内,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向长淮卫镇捐赠了一批珍贵书籍,表达了对实践所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观察团成员随后深入长淮卫镇汪庙村,调研了“土地流转”政策给村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来到蚌埠市老长淮家庭农场,了解了农场内特色水果和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与市场前景。

学习百年党史,感悟革命精神

“天地英雄气,党史放光芒”党史学习教育团在蚌埠市烈士陵园纪念碑前整齐列队、静默肃立、集体默哀,并依次鞠躬,献上手中的鲜花。默哀仪式结束后,团队成员步入革命烈士陈列馆观看文物、历史照片和英雄事迹。在蚌埠市档案馆和博物馆,队员们参观了抗美援朝战争主题展厅,观察展厅内陈列的革命先辈的遗物,认真阅读了每个物品背后的故事,深切的感受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与不易,团队成员表示,每件展品不仅是遗留下来的物件,而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生动见证。

红心燃动,党史启迪

“红心燃动,党史启迪”党史学习教育团来到蚌埠学院征兵工作向已退伍的王博同学了解青年征兵政策和入伍情况随后成员们前往社区认真聆听了韩跃辉与何明勇两位老兵讲述在军营中的经历和深刻感受,近距离体会老兵们身上的革命奋斗精神。最后,团队成员前往蚌埠市禾泉小镇共产党历史学习馆参观学习在队长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一起重温了入誓词。队员们纷纷表示,参观禾泉小镇党史学习馆,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探索乡村文化,解锁振兴密码

“探索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密码”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蚌埠市李楼乡贾庵村村委会,采访了贾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钦祥曾。团队利用专业优势和特长制作乡村文化书签,并捐赠书签和书籍给当地农家书屋。随后,团队来到蚌埠名贵植物园,参观了马场、黑天鹅游湖等。最后,团队成员来到蚌埠市城乡规划馆展开调研并在贾庵村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随机采访当地村民,参观九沟沿赢酒坊,了解产业建设和人才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赋农,律动未来

“科技赋农”乡村振兴促进团一行15人赴蚌埠市高郢村开展了一场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助力农业现代化”为主题的乡村振兴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在村民孙玲侠的带领下,体验了采摘蟠桃的技术技巧,聆听农场负责人苗悦胜讲述黄瓜与番茄的栽培秘诀和保证农作物品质的科学方法。队员们组织了一场小型交流会,讨论了高郢村利用科技致富的方式方法。最后,实践小队与高郢村村民们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讲述乡村的发展变化。在走访过程中,队员们向村民们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科技在推动高郢村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村民对科技致富的的认识。

悠悠艾草香,乡村振兴时

在小镇——文学与教育学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团的15名学生在李贤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琪儿艾业公司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艾在小镇调研团的师生来到了蚌埠市包集小镇的艾草产业基地并对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在生产车间成员们了解到“小艾草”能做成百亿大产业”,在与工人的交谈中得知,艾草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包集镇立足艾草特色产业,做活产业,建设艾草特色街区和特色乡村,集康养体验、民俗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度假为一体,把小艾草做成乡村振兴特色大产业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与基地负责人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整个艾草产业的发展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面的合作,助推了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弘扬淮河文化,绘就河岸新彩卷

“弘扬文化,点靓淮河”理论宣讲团队在指导老师洪何苗带领下走进靓淮河工程、蚌埠市博物馆等地。实践团队联合龙子湖区文明办先后前往龙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淮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了“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捐赠《淮河科普300问》书籍的仪式。随后,实践团成员玉恒宾详细地讲述了淮河治理的过程“靓淮河”工程的实施现场演示“水的过滤和净化”科学小实验,深化居民对于淮河治理的认识。宣讲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向居民发放《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展示图》、生态文明科普手册等。最后,实践团队来到了靓淮河工程。在讲解员玉恒宾解说下,团队了解到河道治理中政府采取切滩扩槽等措施,提高洪能力,保障居民安全。未来“靓淮河”工程将持续推进完善,为淮河两岸注入新活力。

心系邻里乡亲,共建和美家园

“邻里桥,互助桥”发展观察团成员陆续前往蚌埠市龙湖新村街道龙滨社区、蚌埠市淮滨社区和龙子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深入社区,对居民进行采访,了解居民们的生活环境及社区内的邻里关系,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优化社区服务。同时,团队成员们深入社区居民阅览室进行参观、学习,体验“居民们的一天”,并通过现场宣传,向居民们解读和普及了邻里互助的重要性,其中,团队成员展示了共享资源、社区活动等邻里互助的形式,分享了邻里互助的成功案例,增加居民的信心和兴趣,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普及国防知识,共筑强国梦想

传承国防文化青春筑梦新东”——文学与教育学院赴常坟镇新东村开展国防文化探索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与常坟镇新东村书记陆志敏、常坟镇武装部专武干事陈鹏进行会议交流。陆书记从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国防文化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新东村的近年发展情况团队代表深入了解新东村特色国访文化与建设最后,陈主任介绍了新东村特色国防文化的开展情况,如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雕塑等。增进了实践队员对国防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对国防文化认知能力

青春支教,筑梦童年

“薪火乡村,童启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的队员们走进燕山乡定庵村,开展支教活动。队员们为孩子们上了科学实验课,向孩子们讲解了丁达尔效应、大气压强与水的张力与光的折射等物理现象,让孩子们在接触新奇的科学现象和实验中,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其间,队员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基础学科学习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知识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团队成员通过调查,发现参与学习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心理辅导,实践团决定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乐观迎接生活的能力。团队成员还关注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开设了文艺汇演、手工制作、游戏互动等多项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访聚珍珠城,擎画蓝图

珍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观察团队员们来到蚌埠市唯一一家并且只做本地市场的珍珠商铺,蚌埠珍珠第二代传承人周俊风的带领下参观了珍珠饰品。随后,队员们对蚌埠珍珠文化传承人周俊风进行了专题采访,深入了解蚌埠珍珠特色产业的文化历史、发展前景、技艺特点和现状。队员们集体观看了珍珠产业专题历史纪录片发现蚌埠珍珠产业过度开采导致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正随着人工培育技术的不断升级逐渐好转。队员们根据实地调查的资料和分析,结合蚌埠珍珠产业的实际情况,建言献策,提出以珍珠+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出创新性的亲民文化产品,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传承和发展特色产业。

文学与教育学院借助学校学院学科平台优势,依据学生个人特长,提前组织筹划,组建专业团队,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据悉,文教学院精心组建13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共计212名学生参与,创下历年之最,实践过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文教学院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实践,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肩负起乡村振兴的使命和担当,为构建美丽蚌埠、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撰稿:孙青传 编辑:孙青传 审核: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