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当代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深入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使命,文学与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号召,依托专业优势,聚焦乡村振兴,于2025年暑期组建五支社会实践团队,分赴蚌埠市临北回族乡等多个县区基层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文化振兴等专项活动。
语连民族心,普话兴临北
“语连民族心,普话兴临北”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孙青传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蚌埠市临北回族乡回族村,将普通话化作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激活乡村活力的引擎。
实践团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精准施策,面对青少年开设了富有趣味的普通话课堂,为中老年群体量身定制了“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教学”,破解沟通难题。广编专业的队员们化身“助农导师”,拉起横幅,架好设备,开展“普通话直播训练营”直播,手把手教授当地农户直播技能,打开农产品销路。最后,团队精心编排了一场“普通话+民族文化”主题的“推普文艺汇演”,将普通话学习巧妙融入文化展演,在欢声笑语中深化了语言认同与民族情感。
“重走津浦红色路,赓续固镇百年魂”
“重走津浦红色路,赓续固镇百年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一行走进蚌埠市固镇,先后参观了固镇博物馆与津浦铁路固镇站遗址公园。
在固镇博物馆,这里既有展现固镇地区历史沿革的文物陈列,又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展示,更有珍贵的红色历史相关展品,向团队成员们全方位、系统性地呈现了固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风貌。在津浦铁路固镇站遗址公园,实践团队参观了遗址公园内的铁轨、站房旧址等遗址,了解到津浦铁路固镇站在抗战时期所承担的重要运输任务,见证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不仅增强了成员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坚定了传承革命文化的决心。
“淮韵薪火,探脉寻根”
6月27日至30日,“淮韵薪火,探脉寻根”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展系列暑期实践活动,深入挖掘淮河文化内涵,以青春力量守护文化根脉。
在龙子湖区贾庵村,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了淮河革命故事与治淮劳模事迹,借助影视资料与趣味科普实验,化晦涩的文化知识为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淮河文化魅力“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蚌埠市博物馆与城乡规划馆,成员们深刻体悟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共生关系,切实感受文化对城市前行的赋能价值。期间,团队还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聚焦淮河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路径,提出数字化传播方案。最后,团队赴龙子湖公园开展生态研学,将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为淮河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智慧。
筑梦童心,支教赋能
“筑梦童心,支教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孙家圩子村和龙湖春天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红色故事组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述《刘胡兰》《鸡毛信》,让孩子们在革命前辈事迹的浸润中感受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手工组志愿者则带领他们发挥创意制作黏土小章鱼,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在龙湖春天社区,团队还精心设置了科学实验和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学中乐,乐中学”。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培养了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激发了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情暖桑榆,爱驻夕阳”
“情暖桑榆,爱驻夕阳”基层服务践行团前往蚌埠市蚌山区美年好养老公寓,以文艺陪伴、生活帮扶等形式,为老年群体送去关怀。
在养老公寓,实践团以一场文艺表演开启志愿服务:小提琴的《梁祝》,葫芦丝的《映山红》,巴乌的《渔歌》,还有古典舞与现代舞的穿插表演,将表演一步步推向高潮,赢得满堂喝彩。文艺表演结束,手工创作环节接力开展,实践团成员与老人围坐,耐心讲解、示范,手把手教老人用扭扭棒制作花朵、动物等创意作品,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临近傍晚,实践团主动参与后勤服务,协助护工为老人分发餐食,让温暖在一递一喂间传递。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与老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在目光交汇与心灵碰撞中加深了对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养老工作意义的认识。
“情暖桑榆,爱驻夕阳”基层服务践行团以实际行动架起代际沟通的暖心桥梁,以青春力量为蚌埠的桑榆晚景增添亮色,书写新时代孝老爱亲的实践答卷。
“凿深入”方能“见纹理”,“接地气”方能“入人心”。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作为学院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心向下沉、脚向下走、力向下使,在基层中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行合一”。
文学与教育学院始终坚持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注重学生专业能力转化。未来将持续强化校地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短期实践转化为持续赋能,让青年与乡村在“双向奔赴”中共同生长,用青春智慧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撰稿:黄玄同 编辑:黄玄同 审核:余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