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以文化人传薪火 文脉绵长谱新篇——文学与教育学院立足教育本位 锻造时代栋梁

发布者:审核员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58

文学与教育学院创建于1978年,前身为蚌埠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蚌埠乃至全省教育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六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637人。

学院始终恪守“笃学、重行、修德、立才”的校训,立足于“地方性、应用型、数智化”的人才培养方向,始终坚持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通过扎实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适应区域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党建领航强根基聚力育人守初心

文学与教育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育人堡垒。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双带头人”头雁效应,其申报的“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项目成功获批省级立项,凸显了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强劲动能。该支部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在校微党课比赛中连续两年斩获佳绩,累计荣获一等奖2人次,充分展现了支部过硬的政治素养与理论宣讲水平。支部打造的“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志愿服务守护淮河”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系列主题党日活动,荣获校级优秀组织生活案例,将党建活动与服务地方、生态育人紧密结合。

 

推动党建创新,赋能本科教学。学院党委持续推进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学前秘书学生党支部成功通过学校第二批党建“双创”项目验收。精心培育的“党建赋能 文化铸魂”品牌成功入选校级基层党建品牌项目,旨在通过党建引领,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聚焦师范类专业认证,成功立项了“党建思想铸魂,专业发展筑梦”党建工作研究课题,深入探索在师范认证背景下,如何构建教工党支部党建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切实以党建引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建强战斗堡垒、打造特色品牌、深化理论研究,将党建工作的优势有效转化为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真正践行了“党建引领,以本为本”的核心要求。

二、深耕本科筑基础学院发展惠学子

根据学校“地方性、应用型、数智化”的办学定位和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学院在转型、提升、发展上,积极响应学校的政策,主动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内涵建设各专业。

 

为应对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学院通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手段,提升专业建设与国家及区域需求的契合度。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就业的结合出发,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集成创新,把行业领域最新的实践成果、方法和手段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三、优师赋能提质量潜心教学育新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讲师17人,助教12人,副研究馆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硕士学位的教师40人,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6人,40周岁及以上的中年教师36人。   

 

教师严谨治学,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推动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以教学激发、检验科研。近三年来,发表论文100多篇,总体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近3年来,学院获批校级教学团队4个,12项教学改革学校立项建设,17项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教育厅立项建设,3项教改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教师能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的比例达100%;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专业课程的比例达100%;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300学时。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授和副教授参与教研项目申报率达80%以上。三年来,学院教师共获得校、省两级质量工程立项33项,其中,教授、副教授主持的有26项。

四、传承文化润心灵厚植底蕴助成长

学院始终紧扣“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核心理念,将淮河文化传承与本科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把学生作为文化活动的主导者、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打造沉浸式、实践性文化平台,让学生在传承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实现文化育人与本科教育的同频共振。

 

学院始终以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聚焦淮河文化启智润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深入挖掘淮河文化的精髓要义与育人功能,大力推进淮河文化进课程、进教材、融入思政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构建了“两进两融入”的淮河文化传承育人新范式,着力推进淮河文化创新研究和文化服务,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淮河文化新元素新力量。

“淮畔话剧文化节”作为学院深耕本科文化育人的品牌活动,从源头对接让参与学生在剧本创作中锤炼文字表达能力,在舞台编排中提升团队协作素养,真正让文化活动成为本科专业学习的 “第二课堂”。每年端午期间开展的 “端午文化节”,同样以 “服务学生成长、衔接本科实践” 为出发点。活动全程由学生社团牵头策划,各专业学生结合本科学习需求参与其中。整个活动既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民俗魅力,更让文化传承成为巩固本科课程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切实体现 “以本为本” 的育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成长关怀。

 

 

 

五、聚焦成长搭平台以生为本促发展

文学与教育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逐渐摸索出一条特色办学道路。

重实践。紧扣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产出导向,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等,着力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能力。其主要途径是:一是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到文化、教育、新闻等机构“挂职”锻炼。二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到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实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见习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年来,组织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师范类专业赴蚌埠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专业见习活动。三是通过各类学科竞赛、技能比赛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发展,提升了综合素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尚人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一是立足学院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优势,通过开设人文科学类、艺术审美类公共选修课,对全校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近三年,共在全校开设人文科学类、艺术审美类公共选修课60门;二是通过开展“淮畔剧社”、秋彤汉服社、端午文庙会等系列活动,以及“国学经典”“礼仪文化”“语言艺术”“摄影”“网络文学”等六个大学生艺术教育俱乐部,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对全院学生开展人文教育,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扎实推进“三全育人”。

 

强素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教育质量工程,努力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实施融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三年通过实地走访为主,辅以电话访谈对用人单位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普遍认为学院培养的学生踏实肯干、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

(撰稿:国巍、董琬如;编辑:董琬如;审核:余建杰、吴长法)